2月12日,《人民法院报》头版头条报道我院主动服务小微企业,为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原文如下:
“受冻”求助声声切 “御寒”服务日日新
镇江新区法官牵手小微企业“过冬”
记者:娄银生 通讯员:徐吉梅
“真亏有法官的及时提醒与良策,我们才躲过了一劫。”尽管事过多日,但镇江某纸业公司邓经理说起仍激动不已,“那天美国对中国铜纸板提出反倾销政策,高院长在凤凰卫视得知这一消息后,当晚召集院领导共商辖区企业的司法对策。第二天一大早,法官就带着对策来到我们公司。”2月2日,记者在新春走基层中采访江苏省镇江市新区人民法院小微企业案件合议庭工作时,邓经理如是说。
镇江新区作为镇江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前沿和窗口,镇江市委对其发展寄予厚望。新区法院院长高国华介绍说,新区是小微企业相对集中的开发区,该院通过“两个合议庭、三个工作站、四个联系点、五项新制度”,为小微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突破发展瓶颈,在逆势中成长提供法律服务。该院在辖区工商局、发展局和小微企业密集地设立了3个法律服务工作站;在辖区中小企业园、光伏产业园、科技工业园等设立了30个法官联系点,帮助小微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科技联姻、完善制度、依法经营,并实行专人联络,协调办理银行贷款、营业执照等手续。近一年来,新区法院审理涉及小微企业982件,调解648件,撤诉81件,判决253件,调撤率为74.2%。
突破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瓶颈,成为该院能动司法的重点。该院针对不同企业的困境,“量体裁衣”,提供“一企一策”菜单式司法救助。新区某电子公司受金融风暴影响,经营陷入困境,劳动仲裁部门作出电子公司向每位职工补偿4万元的裁决生效后,31名职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该院确立“厂房抵押,盘活企业,维护权益,实现双赢”的救助思路。在做申请人的工作、争取谅解的基础上,下降补偿金额,协调金融机构,以厂房为抵押,由银行贷款支付拖欠的工资,职工得到了相应的补偿,企业也获得新生。2011年1月,某企业不能偿还银行到期贷款,在银行申请执行后,法官积极与其沟通,详细告知及分析该案如强制执行的严重后果。银行不仅主动放弃部分债权,同时又新增了抵押贷款,一部分用于清偿债务,其余部分投入生产经营。目前,该企业生机勃勃。至今年1月,新区已有53家小微企业通过这种融资方式,渡过了难关。
此外,该院还以商铺、设备、知识产权抵押、质押贷款,帮助小微企业盘活沉淀资产,寻找生机,解决融资难题。春节刚过,该院又利用与辖区6家银行共建的诚信平台,谋划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质押的融资方式。采访中,工商银行大港支行行长王正华解释说:“现在每个企业基本都有数额不等的应收债权账款,镇江目前企业应收账款质押方式的贷款规模已超过100亿元,但有些小微企业因债权凭证存在瑕疵,银行不能确认放贷款。法院正积极帮小微企业完善债权凭证,与我们金融部门协商以司法确认的形式让他们贷到款。”镇江市委常委、镇江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小平对此认为,司法确认企业应收账款质押的方式,既是司法创新,又是企业利好。李小平说,目前新区小微企业正在做大做强,2008年新区有小型企业2135家,个体工商户11864户,而2011年则分别增长到了3327家和13839户。